拆遷難、拆遷慢是農村公路建設當前遇到的一個主要難點,很多地方連征地問題都沒解決就開始施工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樣做出現的結果是,雖然部分路段墊層已完成,但因前期工作準備不足,導致施工過程中被迫停工成了“家常便飯”。一個拆字,牽動著每一戶家庭的切身利益,即使有了好政策,如果工作不透明、不公開也可能引起猜疑,從而阻礙施工的進度。對于這個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源頭鎮的修路征地經驗或許值得相關部門借鑒。
源頭鎮是平樂縣的第二大鎮,下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和139個自然村,總人口4.8萬人。這樣一個人口大鎮,直到2011年底,尚無一個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這也是平樂縣唯一一個“零通暢”的鄉鎮。去年伊始,該鎮決定,要建設4條通村水泥路,摘掉“零通暢”的帽子。
這4 條通村水泥路建設涉及1 0 個村、3萬多人口,總里程達31.3公里,總投資2 3 0 0多萬元,涉及耕地、房屋、墳墓、電力電訊桿線等永久性建筑物多達260余處。經過源頭鎮近一年時間的前期準備工作,今年4月底,終于打響了“公路建設大會戰”的第一槍。4個月后,一段長達13公里的路面硬化工作順利完工,這也意味著實現解決該鎮4個村、1.5萬群眾“行路難”的問題指日可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施工中,該鎮創造出拆遷“零補償”、群眾“零沖突”、施工“零事故”、整體“零上訪”的“四零”佳績。
未多補一分錢,甚至還出現了群眾自行拆遷的積極現象,緣由何故?
以情動人零補償
“要致富,先修路”是建國以來群眾達成最廣泛的共識。所以,必須堅持面向基層開展這項工作,切實做到 “讓群眾知情,請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由群眾支持”這幾點要求。對于架橋修路,絕大多數人都持肯定態度,也有部分人甘愿犧牲一些切身利益,來支持農村公路的建設。
鑒于此,中共平樂縣委書記陳國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陸智成及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陶偉文;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光強;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宣傳部部長李鈞;副縣長余和登;交通局局長莫春祿等相關領導大打“感情牌”。他們多次深入鄉鎮檢查調研,致使該鎮群眾修路情緒高漲,并充分調動當地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做足修前動員工作;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了模范帶頭的作用,深入到平時關注較少的地方,深入到矛盾和困難多的地方。要了解和解決拆遷戶的“想、盼、愁、憂、難”問題,帶著感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有效地開展結對幫扶、訪貧問苦等活動,努力地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解決好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溫暖和實惠,從而贏得當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讓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到建設的每個細節中來,讓他們成為“主人”,激勵其主人翁精神。
該鎮領導班子先后組織了大批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多達千次以上。及時把實情向群眾公開,把道理講在明處。通過這種方法,很多拆遷戶都被感動了,還聯名發出倡議書支持“零補償”拆遷,使工作開展有了良好的開始。
和諧修路零沖突
按照群眾自愿的原則,使涉及項目的村民逐一簽定承諾書,把修路的決策權交還到個人手里,充分發揮他們的組織者作用。“不修群眾不愿修的路,不修大多數群眾不參與修的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采取多元籌資的方式,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并由當地村民參與設立了協調組、質量安全組、財務監督組,這也是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表現。同時也調動了群眾修路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把“要我修路”變成“我要修路”,創新性地構建“自治修路”的機制。
要使村民們完成“我要修路”的思想轉變,源頭鎮黨委主動上門開展“攻心戰”。在這之前,大部分村民存在觀望態度,并認為“修路是政府的事,給錢我就干,不給錢我就看”,“等、靠、要”思想十分嚴重。因此,鎮黨委成立政策宣傳工作組,進村入戶大談修路,以“農村公路建設誰”、“要不要修路、怎么修路、如何集資、怎樣確保施工標準”等議題展開討論。個別村代表不支持村委會的決定,政策宣傳工作組立即深入該村開展工作,設法掃清不和諧的音符,為村委干部掃清了工作中的難題,目前,4 條路中,群眾自籌資金2 7 0萬元。通過與村民交心談心的方式,協調解決村民在籌資籌勞及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村民達成了“我要修路”的共識,自然實現了零沖突。
安全施工零事故
農村公路建設 “多、廣、散、小”是主要特點,覆蓋人群多,施工安全隱患也就多,機具、工藝和人員等方面存在安全漏洞,給現場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安全是施工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因此,應從完善監管制度入手,按照“誰組織建設,誰負責安全監管”的原則,落實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
該鎮遵循分級管理的原則,成立督查工作組。鎮、村、社、農戶層層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實行縣、鎮和村三級干部跟蹤監督、監理人員現場監督、群眾隨時監督的“三位一體”監督模式。督促各村切實加強現場施工安全管理,明確現場安全生產管理責任人、村民質量監理員、安全巡察員,并確保在崗在位,負起管理職責;嚴把材料進場關。材料務必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場,凡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一律清理出場;嚴把施工規范關。嚴格執行平樂縣交通部門規范標準,對水泥路面鋪設前要嚴格驗槽,確保水泥路面厚度達標。水泥路面鋪設中要按照混凝土配合比進行有效監控,確保水泥路面抗折強度達標,防止發生工程質量不合格的現象;嚴把安全監管制度關。建立鎮、村兩級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生產例會制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獎懲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制度,使安全生產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有權、有責”。通過這種層層把關的方式,該鎮所有公路施工質量均達到合格標準,并實現了安全生產的零事故,得到縣交通部門的充分肯定。
以理服人零上訪
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促進作用,依法做好集資修路、項目補助、群眾籌集和拆遷戶的工作。其中,村道改造資金的籌集,必須嚴格按照 “一事一議”的原則,并由村民委員會形成決議,村民代表簽字,方能實施。實行分工負責,任務明確,使他們明白“出的錢都一分不少地用在正道上!睂別只享受、不盡義務、又不交錢的村民,一是宣傳,說服教育;二是嚴格按照村民自治和村規民約執行。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辨、村干部走進百姓家門,敞開心扉傾聽群眾的呼聲,從群眾的批評、責怪中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例如中共源頭鎮黨委書記陶捌旺就一個月內八進村子,解決了一系列難題。通過領導干部、黨員做給群眾看,發揚“白加黑”、“5加2”的工作精神,用“一線工作法”,形成了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級級抓落實的局面。還建立健全了公示制度,保證拆遷工作公開、公正、透明。在實際操作中想拆遷戶之所想,急拆遷戶之所急,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合法、合理要求。這樣不但節省了很多資金、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外,還對籌集資金有很大的幫助,至今沒有一個群眾因不滿補償而上訪。
一段全長7.5公里的公路,群眾自籌資金26萬元;一段13公里長的公路共拆遷90多處,3.8公里公路共拆遷35處,全部實現了按標準擴寬、零補償拆遷;以養殖為主的農戶在多次溝通之下終于讓出兩米多的“地盤”等,諸多難點問題得到解決,甚至自籌資金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都是與群眾“交心”的收獲。民心肉長,以情疏通“疙瘩”,百姓愿意看到這樣的情景,政府和公路人也滿意這樣的結果。